我該向應酬”Say no”嗎?
台灣職場的應酬文化由來已久,雖然有些人樂此不疲,覺得這是工作之外,不錯的休閒方式,也是一種聯絡感情的好機會。但對於許多工作人而言,過量的應酬也常常會造成不少困擾。
應酬有助關係建立
基本上工作應酬的目的就是為了聯絡感情、建立關係。而依據應酬的對象可分為二類,一是公司內同事之間;另一類則是與公司外的客戶、工作關係等的應酬。
如果私人沒有特別要事,公司內同事的聚會最好儘量參加。因為工作職場中「人和」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對這類應酬都採取排拒的態度,難免會讓人產生不合群的觀感,很可能會使自己逐漸被孤立。
其實三五同事下班後相約唱歌、聚餐是很正常的。除非根本不打算在這家公司待很久,否則適可而止的參與,不但有助於與同事的互動,對工作也會很有幫助,當然能透過這個機會,瞭解同事下班後的另一面,應該也是非常有趣的。
尤其是新鮮人剛進入公司,有迎新送舊的應酬,最好都能參加,因為這是快速認識同事,讓自己進入狀況的好機會。雖然不一定能與在場每一個人都打成一片,但積極參與並誠懇親切地與大家交談是必須的。能在同事間留下好印象,就是未來工作順利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在對外應酬方面,基於公司業務需要,既然身為公司的一份子,有時就必須犧牲自己主觀的好惡,全力配合。然而面對應酬,我們應該建立更正確的觀念,過量應酬只會造成自己與別人的負擔。同時尊重彼此是很重要的,不勉強別人,是每個人都該做到的。
感性情誼是達成合作的臨門一腳
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,能夠達成合作的關鍵,除了理性上的專業知識與態度,當你跟其他競爭者的能力相差無幾時,感性部分的情誼,往往是達成合作關係的臨門一腳。
如果你的個性本來就比較喜歡廣交朋友,對你來說,建立感性情誼就是很輕鬆的事情。但如果你覺得工作之外還要建立友誼是種負擔,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輕鬆面對。
先跟聊得來的人交朋友。人都需要朋友,如果你對友誼是重質不重量,就先跟聊得來的人交朋友,平時打電話關心對方,或是下班後相約吃飯聊天,談話內容不要刻意只鎖定在工作上,可以找些生活上的話題互相交換意見。
評估應酬的必要,做好時間安排。下班後的交際應酬,雖然不需要有太多壓力,但對個人而言,也要付出時間、甚至是金錢的成本。一個星期如果天天下班後與客戶、夥伴聚會,體力也吃不消。
初期在職場上的新鮮人,如果工作性質常常有下班後的聚會,我建議先不要拒絕,都去嘗試看看。之後,你可以觀察哪些人跟自己比較聊得來,或是哪些人以後可能比較有合作的機會,再來安排下班後的聚會活動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回想起10年前自己還算是剛出茅廬不久的社會新鮮人,第一次被老闆欽點陪去應酬,全部門4個課將近80幾位工程師,老闆找了共三位工程師階而自己是其中一位,其於的則都是主管階級,當然這頓飯吃的兢兢業業正襟危坐,畢竟毫無心理準備,當時某單位的主管看到如此,就來做心理建設,跟我說"不要有其他的想法,就當做陪朋友出來吃飯,換個角度想部門那麼多人員只找幾個工程師,表示老闆對你的印象不錯,然後可以從旁看看一些高階主管的談話內容,學習怎麼應對進退...等".因自己本身職務性值是屬於工廠內部的工程人員,不是對外的業務單位或是品保單位,對於應酬多少都會排斥,但因為這番話,讓自己從此對"應酬"有了不一樣的看法.....
畢竟本身負責的工作內容對應的都是工廠內部,不需要像業務單位一天到晚應酬,所以對於應酬相對的也更有選擇性,曾經有位別家產業的董事長跟我說過"業務與工廠內部人員相較之下,業務眼睛所接觸到的世界更為寬廣",工廠內部所接受到外界的資訊實際上是有限的,遠不比在外界的實際交流,單純以自己身處當下的產業別來說,整個大環境的影響變化,相信大部分在工廠內部的人員就不清楚,再來就是人脈的建立..等.
很多人對於"應酬"多少都會投以異樣的眼光,其實"事在人為",實際上是看自己應酬的目的在哪裡,還有應酬的對像是誰而決定,若是把應酬總是定義在吃吃喝喝放縱心情,對像都是酒肉朋友,當然這種應酬非必要甚至也可以不必要,主要是看個人心態,還有懂不懂得拒絕,所以對我而言"應酬"是好還是壞,是看自己怎麼去決定操作而已,簡單心得想法拿出來與各位分享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