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0113710
 觀心無常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《聖阿含經》卷二39-44經號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論三結斷之行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《聖阿含經》卷二45-50經號
作者: 觀心無常 日期: 2023.12.02  天氣:  心情:

(四五)陰相應-五陰誦


如是我聞:
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陰。云何為五?色受陰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陰。若諸沙門、婆羅門見有我者,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。諸沙門、婆羅門見色是我,色異我,我在色,色在我;見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我,識異我,我在識,識在我。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,見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,言我真實不捨;以不捨故,諸根增長;諸根長已,增諸觸;六觸入處所觸故,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,從觸入處起。何等為六?謂眼觸入處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入處。


「如是,比丘!有意界、法界、無明界,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,起有覺、無覺、有無覺、我勝覺、我等覺、我卑覺、我知我見覺。如是知、如是見覺,皆由六觸入故。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,捨離無明而生明,不生有覺、無覺、有無覺、勝覺、等覺、卑覺、我知我見覺。如是知、如是見已,先所起無明觸滅,後明觸覺起。」
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*我在色、色在我:「我」處於色之中,或色處於「我」之中。這兩種狀況也稱為(我、色的)「相在」。


*無明:無智;不徹底明白佛法。也是「癡」的異名。


*諸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。


*六觸入處:由「六觸」進入身心的管道,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、產生貪愛的過程、時空、或情境。六觸是「眼觸、耳觸、鼻觸、舌觸、身觸、意觸」,這裡的「觸」特指感官、外境、識,三者接觸,是十二因緣之一。


*苦樂覺:苦受及樂受。這裡的「覺」是「受」的異譯。


*意界、法界、無明界:六根的意根這一類(意界)、六境的法境這一類(法界)、無明這一類。(在卷八會解說,有意根、法界,就有意識,這三者和合生觸。這時如果是在無明的狀況下,就是無明觸。)


*無明觸:「無明」狀況下的「觸」;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,沒有智慧。


*有覺、無覺、有無覺、我勝覺、我等覺、我卑覺、我知我見覺:(我)存在、(我)不存在、(我)有存在也有不存在、我比對方殊勝、我與對方相等、我比對方卑劣、我知道我看見等念頭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是、我是這個、我將是、我將不是、我將是有色的、我將是無色的、我將是有想的、我將是無想的、我將是非有想非無想的(的念頭)」。


*明:智慧;徹底明白佛法。「無明」的對稱。


*明觸:「明」狀況下的「觸」;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,能夠有智慧。


·        《雜阿含經》卷三第63


·       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47經觀見經


(四六)


如是我聞:
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陰。云何為五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陰。若沙門、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,已識、當識、今識,皆於此五受陰;已識、當識、今識,我過去所經。如是色、如是受、如是想、如是行、如是識。若可閡可分,是名色受陰。何所閡?若手、若石、若杖、若刀、若冷、若暖、若渴、若飢、若蚊、虻、諸毒虫、風、雨觸,是名觸閡,是故閡是色受陰。復以此色受陰無常、苦、變易。諸覺相是受受陰,何所覺?覺苦、覺樂、覺不苦不樂,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。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。諸想是想受陰,何所想?少想、多想、無量想、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,是故名想受陰。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法。為作相是行受陰,何所為作?於色為作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為作,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。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法。別知相是識受陰,何所識?識色,識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故名識受陰。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法。


「諸比丘!彼多聞聖弟子於此色受陰作如是學:『我今為現在色所食,過去世已曾為彼色所食,如今現在。』復作是念:『我今為現在色所食,我若復樂著未來色者,當復為彼色所食,如今現在。』作如是知已,不顧過去色,不樂著未來色,於現在色生厭、離欲、滅患、向滅。多聞聖弟子於此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陰學:『我今現在為現在識所食,於過去世已曾為識所食,如今現在。我今已為現在識所食,若復樂著未來識者,亦當復為彼識所食,如今現在。』如是知已,不顧過去識,不樂未來識,於現在識生厭、離欲、滅患、向滅,滅而不增,退而不進,滅而不起,捨而不取。


「於何滅而不增?色滅而不增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而不增。於何退而不進?色退而不進,受、想、行、識退而不進。於何滅而不起?色滅而不起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而不起。於何捨而不取?色捨而不取,受、想、行、識捨而不取。


「滅而不增,寂滅而住;退而不進,寂退而住;滅而不起,寂滅而住;捨而不取,不生繫著;不繫著已,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

佛說此經時,眾多比丘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。
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我、卑下、種子  


封滯、五轉、七


二繫著及覺  


三世陰世食


*宿命智:能知道宿世生命的智慧。 


*宿命:宿世的生命;過去世。


*已識、當識、今識,皆於此五受陰:(以宿命智觀察過去世的種種)無論是已經知道的、未來將要知道的,以及現在正知道的一切,都離不開此五受陰的範圍。


*閡:阻隔;妨礙。讀音同「合」。


*指所閡,若手、若石、若杖、若刀、若冷、若暖、若渴、若飢、若蚊、虻、諸毒虫、風、雨觸,是名觸閡,是故閡是色受陰:所謂可以阻礙是指:若用手、石頭、木杖、刀,或是冷、熱,或是口渴、饑餓,或是被蚊蠅、各種毒蟲、風雨等的觸擾,這就是觸礙,所以有觸礙的事物就是色受陰。


*覺苦、覺樂、覺不苦不樂:感覺苦、感覺樂、感覺不苦也不樂。


*少想、多想、無量想、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:心中浮現一些相、心中浮現很多相、心中浮現廣大沒有邊際的相、什麼物質都沒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現的相。又譯為「小想、大想、無量想、無所有想」。


*為作:行為造作。


*別知:辨別認知。


*為現在色所食:被現在色所支配。這裡「食」是「支配」的意思。


此經對五受陰的定義,列表如下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五受陰




定義




例子







可閡可分




指所閡,若手、若石、若杖、若刀、若冷、若暖、若渴、若飢、若蚊、虻、諸毒虫、風、雨觸,是名觸閡。







諸覺相




覺苦、覺樂、覺不苦不樂。







諸想




少想、多想、無量想、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。







為作相




於色為作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為作。







別知相




識色,識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


 



·       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79經師子()








(四七)


如是我聞:
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信心善男子應作是念:『我應隨順法,我當於色多修厭離住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多修厭離住。』信心善男子即於色多修厭離住。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多修厭離住,故於色得厭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得厭。厭已,離欲、解脫,解脫知見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*厭離住:保持安住在厭離的狀態。



·       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46經善男子、苦()


(四八)


如是我聞:
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,自念:『我應隨順法,於色當多修厭住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多修厭住。』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,於色多修厭住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多修厭住已,於色得離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得離。我說是等,悉離一切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」
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
·       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46經善男子、苦()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47經善男子、苦()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48經善男子、苦()


(四九)


如是我聞:
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
爾時,世尊告尊者阿難曰:「若信心長者、長者子來問汝言:『於何等法知其生滅?』汝當云何答乎?」


阿難白佛:「世尊!若有長者、長者子來問我者,我當答言:『知色是生滅法,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滅法。』世尊!若長者、長者子如是問者,我當如是答。」


佛告阿難:「善哉!善哉!應如是答。所以者何?色是生滅法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滅法。知色是生滅法者,名為知色;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滅法者,名為知識。」
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*生滅法:由因緣和合而生起,由因緣離散而消滅的事物;有生就有滅。



·       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37經阿難()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38經阿難()


(五〇)


如是我聞:
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
爾時,世尊告尊者阿難曰:「若有諸外道出家來問汝言:『阿難!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?』如是問者,云何答乎?」


阿難白佛:「世尊!若外道出家來問我言:『阿難!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?』者,我當答言:『為於色修厭、離欲、滅盡、解脫、不生故,世尊教人修諸梵行;為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修厭、離欲、滅盡、解脫、不生故,教人修諸梵行。』世尊!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問者,我當作如是答。」


佛告阿難:「善哉!善哉!應如是答。所以者何?我『實為』於色修厭、離欲、滅盡、解脫、不生故,教人修諸梵行;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修厭、離欲、滅盡、解脫、不生故,教人修諸梵行。


佛說此經已,尊者阿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六處相應35〉第152經有因由耶經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道相應45〉第41經遠離經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道相應45〉第42經結經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道相應45〉第43經隨眠經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道相應45〉第44經行路經


·        參考 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道相應45〉第45經漏盡經







出處中華電子佛典


 

標籤:
瀏覽次數:144    人氣指數:144    累積鼓勵: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《聖阿含經》卷二39-44經號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論三結斷之行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