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0113710
 觀心無常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《聖阿含經》卷一21-26經號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《聖阿含經》卷二33-38經號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《聖阿含經》卷一27-32經號
作者: 觀心無常 日期: 2023.11.29  天氣:  心情:
(二七)1-32 五陰誦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有異比丘來詣佛所,頭面作禮,却住一面,白佛言:「如世尊說法次法向,云何法次法向?」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?」
比丘白佛:「唯然,世尊!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比丘!於色向厭、離欲、滅盡,是名法次法向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於識向厭、離欲、滅盡,是名法次法向。」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,踊躍歡喜,作禮而去。
 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39經隨法(一)經。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40經隨法(二)經。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41經隨法(三)經。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42經隨法(四)經。
法次法向:於五蘊向厭、離欲、滅盡。
法次法向:依著一個修行(方)法、下一個修行方法的實踐方向順序而修。或作依著一個次第、接著一個次第而修。
 
(二八)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有異比丘來詣佛所,頭面禮足,却住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!如世尊所說,得見法涅槃,云何比丘得見法涅槃?」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?」
比丘白佛:「唯然,世尊!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」
佛告比丘:「於色生厭、離欲、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,是名比丘見法涅槃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於識生厭、離欲、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,是名比丘見法涅槃。」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,踊躍歡喜,作禮而去。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六處相應35〉第154經說法者經。
參考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15經說法者(一)經。
參考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16經說法者(二)經。
見法涅槃:於五蘊生厭、離欲、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。
見法涅槃:當生達到涅槃(滅除煩惱、生死)。
漏:煩惱意,一般人由眼、耳等感官,時常流漏煩惱而無停止,所以以漏譬喻煩惱。
 
(二九)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有異比丘名三蜜離提,來詣佛所,頭面禮足,却住一面,白佛言:「如世尊說說法師。云何名為說法師?」
佛告比丘:「汝今欲知說法師義耶?」
比丘白佛:「唯然,世尊!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若比丘於色說厭、離欲、滅盡,是名說法師。如是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於識說厭、離欲、滅盡,是名說法師。」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,踊躍歡喜,作禮而去。
多聞、善說法      向法及涅槃
三蜜離提問          云何說法師
參考  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15經說法者(一)經。
參考 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116經說法者(二)經。
 
(三〇)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爾時,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。
時,有長者子名輸屢那。日日遊行,到耆闍崛山,詣尊者舍利弗,問訊起居已,却坐一面,語舍利弗言:「若諸沙門、婆羅門於無常色、變易、不安隱色言:『我勝、我等、我劣。』何故沙門、婆羅門作如是想,而不見真實?若沙門、婆羅門於無常、變易、不安隱受、想、行、識而言:『我勝、我等、我劣。』何故沙門、婆羅門作如是想,而不見真實?
「若沙門、婆羅門於無常色、變易、不安隱色言:『我勝、我等、我劣。』何所計而不見真實?於無常、變易、不安隱受、想、行、識言:『我勝、我等、我劣。』何所計而不見真實?」
「輸屢那!於汝意云何?色為常、為無常耶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
「輸屢那!若無常,為是苦耶?」
答言:「是苦。」
「輸屢那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於意云何?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答言:「不也。」
「輸屢那!於意云何?受、想、行、識為常、為無常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
「若無常,是苦耶?」
答言:「是苦。」
「輸屢那!識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於意云何?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答言:「不也。」
「輸屢那!當知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色不是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識不是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輸屢那!如是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生厭,離欲、解脫,解脫知見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

時,舍利弗說是經已,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。時,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,不由於他,於正法中,得無所畏。從坐起,偏袒右肩,胡跪合掌,白舍利弗言:「我今已度,我從今日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為優婆塞。我從今日已,盡壽命,清淨歸依三寶。」


時,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,歡喜踊躍,作禮而去。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49經輸屢那(一)經。
舍利弗(ㄈㄨˊ)
耆闍崛山:靈鷲山
輸屢那:以「精進第一」聞名。
於無常色,變易、不安隱色,言:「我勝、我等、我劣」:在無常的、變化的、不安穩的色上,說「我較優越」,或認為「我是等同的」,或認為「我較差」。
遠塵離垢:塵垢指間惑。稱得法眼淨證初果。
「我勝、我等、我劣」都是基於「我見」而有的比較。
佛陀說明了身心的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的本質。而身心的苦是從何而來?能如何解脫?
這就是佛陀悟到的四個真理(「四聖諦」),苦、集、滅、道:
苦:生是苦、老是苦、病是苦、死是苦、怨憎會(遇見仇人)是苦、愛別離(和所愛的離別)是苦、所求不得是苦,簡言之會令人執著的五陰是苦;無常即是苦,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。
集:苦的起因,是由於無明(沒有智慧)、貪愛等因緣而來。
滅:苦的止息,叫做「涅槃」。
道: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。
了知四聖諦的原理後,在實際的修行中,辨明身心讓人愛著的滋味(「味」),了知身心無常、苦、變易的禍患(「患」),不貪愛身心則可以出離於禍患(「離」)。
 
(三一)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爾時,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。
時,有長者子名輸屢那,日日遊行,到耆闍崛山,詣舍利弗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。
時,舍利弗謂:「輸屢那!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,色集不如實知,色滅不如實知,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,輸屢那!當知此沙門、婆羅門不堪能斷色。如是沙門、婆羅門於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如實知,識集不如實知,識滅不如實知,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故,不堪能斷識。
「輸屢那!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色如實知,色集如實知,色滅如實知,色滅道跡如實知故,輸屢那!當知此沙門、婆羅門堪能斷色。如是,輸屢那!若沙門、婆羅門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實知,識集如實知,識滅如實知,識滅道跡如實知故,輸屢那!當知此沙門、婆羅門堪能斷識。
「輸屢那!於意云何?色為常、為無常耶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
又問:「若無常者,是苦耶?」
答言:「是苦。」
舍利弗言:「若色無常、苦者,是變易法,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答言:「不也。」
「輸屢那!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為常、為無常耶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
又問:「若無常者,是苦耶?」
答言:「是苦。」
又問:「若無常、苦者,是變易法,聖弟子寧於中見識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答曰:「不也。」
「輸屢那!當知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、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於一切色不是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輸屢那!聖弟子於色生厭、離欲、解脫,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。
「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識不是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輸屢那!聖弟子於識生厭、離欲、解脫,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。」
時,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,歡喜踊躍,作禮已,去。
南傳《相應部尼柯耶》〈蘊相應22〉第50經輸屢那(二)經。
色集:色的生起、因緣。
色滅:色的止息、解脫。
色滅道跡:解脫色的正確道路。
於色、色集、色滅、色滅道跡如實知
於受、受集、受滅、受滅道跡如實知
於想、想集、想滅、想滅道跡如實知
於行、行集、行滅、行滅道跡如實知
於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滅道跡如實知
生厭、離欲、解脫、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腦
 
(三二)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,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。
時,有長者子名輸屢那,日日遊行,到耆闍崛山,詣舍利弗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。
時,舍利弗告輸屢那:「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,色集不如實知,色滅不如實知,色味不如實知,色患不如實知,色離不如實知故,不堪能超越色。若沙門、婆羅門於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如實知,識集不如實知,識滅不如實知,識味不如實知,識患不如實知,識離不如實知故,此沙門、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。
「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色、(1)色集、(2)色滅、(3)色味、(4)色患、(5)色離如實知,此沙門、婆羅門堪能超越色。若沙門、婆羅門於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如實知,此沙門、婆羅門堪能超越識。
「輸屢那!於汝意云何?色為常、為無常耶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
「無常者,為苦耶?」
答言:「是苦。」
「輸屢那!若色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答言:「不也。」
「輸屢那!於汝意云何?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為常、為無常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
「若無常者,是苦耶?」
答言:「是苦。」
「輸屢那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答言:「不也。」
「輸屢那!當知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於一切色不是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
「輸屢那!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於一切識不是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知。
「輸屢那!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、非我所。如是正觀,於諸世間無所攝受;無攝受者,則無所著;無所著者,自得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時,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,歡喜踊躍,作禮而去。
五受陰與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關係,進一步解說可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二第41經(CBETA, T02, no. 99, p. 9b)。
卷一的內容,從第1經開始就展現了整體的脈絡。將卷一各經對應到第1經,可歸納出以下關係:
正觀五陰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 → 生厭離 → 喜、貪盡 = 心解脫 → 自知自證:我生已盡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作、自知不受後有。
其他各經亦可整理如下,補充第1經的內容:
 
正觀,各經中亦用:正觀、真實觀、正思惟、知、明、如實知。
五陰,其範圍經中描述為:若過去、若現在、若未來;若內、若外;若麁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遠、若近。
正觀五陰:於五陰、五陰集、五陰滅、五陰滅道跡如實知;於五陰味、五陰患、五陰離如實知。
見五陰為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(非我、非我所、不異我、不相在)。
則於五陰向厭、離欲、滅盡。
喜、貪盡 = 心解脫 → 真實智生 → 可自知自證 = 解脫知見:「我生已盡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作、自知不受後有。」 = 斷苦,越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。
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
 
中華電子佛典
標籤:
瀏覽次數:167    人氣指數:367    累積鼓勵:1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《聖阿含經》卷一21-26經號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《聖阿含經》卷二33-38經號
 
給我們一個讚!